热线电话:021-61188282

寒假作业自己出!家长别忘两重点

发布时间:2015-12-21 08:42:37 发布者:康允食品 浏览次数:1537

孩子的功课已经引起全世界大人的关注。家长、老师、教育专家都不约而同的开始思考,占据孩子课后生活极大部分的功课,到底所为何来?日本、德国、美国主流杂志都曾以「功课吃掉我的家庭」、「写功课如何不生气」等封面故事大幅报导学校功课引发的种种问题。美国各级学生自从各州实施标准测验,以及为申请名校,也感受到愈来愈重的课业压力和考试成绩,家长老师们在纽约时报、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的教育在线讨论区,对于功课的抱怨、疑问、困扰总是琳琅满目。

为什么现在对功课的讨论愈演愈烈?因为二十一世纪对学习的新定义和需求,已经让仍停留在十九世纪的功课类型显得捉襟见肘。

全世界都一致认为,孩子在学校必须学习的,不仅是知识和技巧,还包括各种生活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OECD提出的九大关键能力包括:灵活运用工具(语言、知识、科技)的能力、在团体中互动(合作、与人相处、处理冲突)的能力,以及自律行动(对他人、社会负责)的能力。十九世纪那种工业时代只重反复演练、要求标准答案的学习方式和功课,已经不合需求。

功课让孩子讨厌学习?

在一个学习无所不在、随时都在进行的新世纪,能否引发主动学习的动机,成为评价功课功过的最大考虑。

所有的研究都显示,动机在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中扮演关键角色,也因此,对学生的未来成就最有影响力。如果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和发言的机会,他们就会比较主动去学,而且比较容易学会。

但是「功课的特色就是不有趣、太困难、被指定、占去做其他事的时间,怎么看都会降低想去写功课的欲望,」史丹福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讲师丹尼斯波柏表示。

证据显示,尽管我们可以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,却无法让他们「主动」想去做那些事情。如果孩子缺乏动机,老师或家长就必须要变成功课监控、提醒的一部分。功课、特别是未经深思就指派的功课,变得只是为了要让孩子有事做、让大人便于检核的一个手段。

基于这个理由,有一派人主张完全不要功课。美国学者库恩(Alfie Kohn)是反对功课阵营的代表。他在《家庭作业的迷思》一书中,用各种研究、调查、统计和无数真实的故事,去证实愈来愈多无聊、无意义的功课压迫着无数家庭,并且让孩子讨厌学习。他对美国《时代周刊》表示,「功课最不可原谅的是它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,压抑孩子的好奇心。」

库恩完全不要功课的主张,听起来很刺耳,但是却挑战大家对功课的惯性思考。「教育不是老师能够教学生多少,而是老师能够帮助学生发现什么,」库恩语重心长的表示,「如果老师的目标是用知识来填鸭学生,就容易把『课业时间』增加到最大量。」

没有功课不表示学生就会偷懒怠惰考不好。世界教育的模范生芬兰,就是一个少考试、少竞争、少功课的「圣地」。优质老师完全以孩子的学习需求为中心,真正做到因材施教。芬兰的十五岁学生在PISA国际评比中,无论数学、读写、自然科学都名列一二。

苏格兰爱丁堡一所招收三到十三岁学生的卡基费尔德私立学校,从二○○四年起取消强制性的功课。校长约翰艾尔德表示,目的是帮助孩子自行思考,让他们去做自己认为必要的功课,也鼓励学生自己掌握放学后的私下学习。实行一年后,学生在数学和科学的考试分数增加了二%,学生也有更多时间放松,不再受到学习无益的功课拖累。

美国也出现愈来愈多取消功课、只留阅读时间的学校和班级。尽管如此,重视功课依然是教育界、家长、社会的主流意见。因为一派学者主张,功课除了内化学习内容,还可以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技巧。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简宁贝佩夏就认为,聪明的功课可能帮助造就一个成功、乐在学习的孩子,「关键全在学习责任感。如果孩子完成规律性的功课,就能学到毅力、勤奋和延后满足。」

th (7).jpg

多少功课才叫刚刚好?

如果一定要有功课,接下来就是形式和量的问题。怎样的功课才是聪明有效的好功课?怎样的功课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、引发孩子的创意思考?到底多少的功课才叫刚刚好?

美国杜克大学教育和心理系教授哈理斯库柏(Harris Cooper)就专门研究功课。他综合统计从一九八七到二○○七年间、数十个美、欧关于功课的研究,对照出有/无功课、功课份量和学生考试成绩的关连性。结果发现:

1. 功课对小学生的帮助不大。

2. 中学(七年级)以上、低成就学生最能从功课中获利。

3. 练习性质的功课对随堂考试成绩有帮助。

4. 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的功课,较重复练习有效。

5. 理想的写功课时间等于年级数乘以十(分钟),也就是小四学生每天写功课时间应为四十分钟,依此类推。但这个时间超过一个最高上限,「投资报酬率」便呈现递减现象。例如,国中生若每天花超过九十分钟、高中生超过两个小时写功课,对成绩反而没有明显效益。

6. 功课对成绩表现的影响来自学生的努力,而非写功课时间长短。

库柏的研究肯定功课的必要性,但是也推翻一般人「从小就要开始写功课」、「功课愈多学得愈好」的看法。

「孩子们累坏了!」也是《功课战争:教育行政者、老师、家长的共同战场》一书作者库柏的观察。他建议,中低年级小学生的功课应该量少题易、生活化,让孩子有成就感而非挫折,偶尔应该请父母参与,目的是培养纪律和学习习惯。国中阶段可以融合强制和自觉的功课。高中则可把功课当成课堂的延续,练习、复习学过的课程。

功课要减量、限量吗?

全世界的老师、专家们也在思考怎样的功课才最能让孩子眼睛一亮、乐意去做。多数人建议把只有是非、选择、填空的习题测验卷收起来,改用鼓励学生思考、发挥想象、运用五感的功课。例如,数学演算习题变成研究家中该怎样减碳;或者,整合不同科目、运用科技、去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「专题」(project),多鼓励孩子主动探索、分析、创造。愈来愈多研究证实,专题作业最容易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。

在全世界各角落,功课减量、限量的呼声和行动也愈来愈坚定。许多公私立中小学,用限制功课时间的方式来让孩子有喘气的空间。

《一个反对功课的例子》的两位作者美国律师班芮那和记者卡莉希,同时也是妈妈。她们因为在家中亲身经历了和孩子的功课耐力战,看见大量功课如何剥夺孩子其他生活(包括与人相处的情绪智商发展、与家人相处时间、从事自己真正喜爱活动)的时间,因而痛定思痛,开始要求孩子就读的纽约私立中学限量功课:规定每晚做功课时间、假期不给功课、每周不超过两次大考、周末功课减少、周一不考试。

愈来愈多同时身兼家长的老师,也能体会功课对孩子、对家庭的影响,而开始重新检视功课的目的和意义。

「可爱的孩子是要被点燃的火种,不是被填满的杯子,」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和家庭系副教授林如萍形容得贴切。热爱学习的孩子,才能海阔天空。功课,就是引导孩子走向海阔天空的一扇窗口。